document.write('
')
好畫的可貴之處,常常在精于一點,極其一趣,有獨特的“抓人”效果。四平八穩、面面俱到的做法,往往只會感覺平平,庸庸而已。
感而覺之集錄
論修為
(節選)
專注的狀態非常重要,做不到全神貫注、心無旁鶩,創作過程的質量就一定不高,創作結果的質量肯定也好不了,這樣的創作不會有價值,沒有價值的創作搞了也白搞。
畫的氣息可以野逸,可以張揚,可以天馬行空,但也要有一些樸實的東西才好,樸實是人的心性中最實在、最真切、最有魅力的東西,畫里面若是缺少了樸實,就缺少了感人的力量。
繪畫表現意識也是源于“生活”又要高于“生活”的。如果“源于”太多,“高于”太少,繪畫表現就不到位;如果“源于”太少,“高于”太多,繪畫表現就不靠譜。這個分寸如何把握,各人情況不一,但首先要看意識強不強,還要看手上的感覺和能力夠不夠。意識、感覺和能力是相互支撐的,它們其實是一個東西,那就是藝術修養。
生活是一種狀態。生活中多種多樣的暗示、提示、展示,可以促發多種多樣地發現,多種多樣地感受,多種多樣地認識,多種多樣地運用,進而有多種多樣地表現。從彼生活到此生活,是由它到我、由外到內、由無到有的轉換,在這類多種多樣的轉換過程中,生活和我都在不斷變異、不斷進化、不斷升華?!皫熢旎钡囊饬x正在于此。
好畫的可貴之處,常常在精于一點,極其一趣,有獨特的“抓人”效果。四平八穩、面面俱到的做法,往往只會感覺平平,庸庸而已。
一個畫家的藝術創建能被歷史選中,載入史冊,成為經典,無外乎有兩個因素:一是具有高遠的境界,這是精神層面的東西,需要克己修為,也需要資質通靈,德行正大;二是具有獨特的語言,這是技術層面的東西,需要努力追求,也需要精準定位,科學創新。
中外藝術經典一直都是我的“水墨雕塑”語言的“對手”;是我汲取各種營養的“糧倉”;是我在探索中要繞過的“障礙”;是我考量語言質量的“尺子”;是我修養內涵品位的“鏡子”。
我的“水墨雕塑”構建正是在畫“工筆”的過程中激發出來的。與“工筆”表現語言的穩定性和精致性對比,我不斷發現“寫意”中的缺陷和潛質,并努力探索解決的途徑和方法。由此,我也確立一種實實在在的認識:“工筆”和“寫意”二者歷來是相通,是可以彼此轉換的。
一個好畫家應該注重研究,研究是一種狀態,也是一種態度。研究是對過去的敬畏、質疑、感悟、憂慮、甄別、反省、借鑒、批判、傳承、改革……研究更應該是一種直指本心的探索,實實在在的研究能產生思想火花,更應該展現實實在在的作為。
畫畫靠的就是感覺,心里的感覺,眼里的感覺,手上的感覺要通透一氣,才是好的感覺。好的感覺是要養護的,清心寡欲、堂堂正正地做人就是最好的養護。
畫里要表達的東西,往往是混混沌沌的,有想法,沒頭緒;自以為在畫里已經表達清楚了的,往往又是言不達意的,自己懂了,別人不懂。其實,畫有了,就已經是明明白白的了。
任何一種理論的研究與確立,都不可能脫離與之相關的具體實踐。而任何一種繪畫創作基礎上的深入思考,也都有它一定的理論價值,盡管創作實踐類的思考往往是零星的、松散的、跳躍的。在古代畫論中,不少理論經典就是畫家個人的創作體會、感悟和經驗總結,許多畫里的詩詞、題跋、甚至是閑章的內容,都有很好的理論價值。我一向認為,繪畫藝術的發展必有一定的學理脈絡,真正有建樹的畫家,應該特別注重研究;真正有見地的理論家,應該對藝術創作有準確的認識。
中國繪畫傳統一直很穩健,也很有活力。既學理清晰,又豐富多彩;既傳承有序,又變動不息。秦漢以前,著意表現,風骨大器。晉唐五代,源流歸整,各領風騷。宋元明清,風回路轉,破立交織。主流的、邊緣的、仕宦的、文人的、民族的、外來的、專業的、民間的等等等等,千頭萬緒,峰巒更迭,異彩紛呈。它的價值是獨特的、立體的、多元的、開放的。
“感覺”是畫家必須特別珍視的修養,有感而覺的過程,就是藝術創作追求萌動醞釀、綜合構建的過程;凈感清覺的選擇,乃是畫家自我珍重修為、純凈心境的選擇。大感大覺,小感小覺;高感高覺,低感低覺;雅感雅覺,俗感俗覺;無感則無覺?!案杏X”體現品位修養,也體現思維活力?!案杏X”好,是畫家不可替代的本錢。